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的團隊越高效越好,但是到底什么樣的團隊可以稱之為高效團隊?一個單位為了加快新產品的開發(fā)進程,在內部同時組建了兩個產品開發(fā)項目組。人員都是由不同部門抽調出的年輕員工組成。在成立兩三周之后,公司創(chuàng)始人王總發(fā)現(xiàn)兩個組風格迥異。項目組A討論問題的時候,經常是火花四射,在爭吵中互不相讓。經常一個方案要內部討論好幾輪,才能最終達成一致。而項目組B則彬彬有禮的,有一個人提出建議之后,其他的人一般都支持,偶爾才會出現(xiàn)不同的意義。所以內部意見很容易統(tǒng)一。王總基于此就認為A項目組進度相對偏慢,很可能最終因為內部的矛盾解散。而B項目組大家相對比較統(tǒng)一,應該很有希望早出成果。當時就跟王總打了個賭,以我的觀察,可能一個月之后應該是A項目組出來的成果更能得到您的認可。果然過了一個月之后,再次來到公司。王總馬上拉著說,你上次是怎么判斷出A項目組的工作成果會超出B項目組?我們最近的項目組的階段驗收會上,真的是A項目組拿出的產品開發(fā)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。其實當時的判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,就是王總提到的火花四射和彬彬有禮,這兩個形容詞。在管理學領域當中,有一個團隊成長的模型。告訴我們團隊從成長到成熟,往往會經歷組建期、風暴期、規(guī)范期和高績效期這四個階段。
1、團隊剛組建的時候,團隊成員可能既興奮又忐忑,對未來充滿了希望,同時又很期待得到其他成員的認可和接納。所以團隊成員之間表現(xiàn)的彬彬有禮、親切,但是不親近。從表面看,好像團隊對于不同意見容忍度很高,很快就能達成一致。但仔細品味,其實團隊內部不同成員就好像是不同的平行線,似乎同向前行,但并不焦點。所以這個時期所謂的共同意見,很多時候是一種禮貌的放棄或者妥協(xié),質量可想而知。
2、而發(fā)展到了風暴期,大家對彼此有了一定的熟悉之后,就開始相互交鋒來探查影響力。這個時候可能你來我往,互不相讓。雖然看似不統(tǒng)一,但其實是圍繞任務目標,相互深度的認知和理解的過程。如果團隊能夠在沖突中逐步共識出團隊決策的規(guī)則,那團隊就很容易進入到第三個階段規(guī)范期。
3、在規(guī)范期,每一個團隊都能在團隊當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和價值,按照角色分工相互配合,深度接納。當這個團隊在越來越多的實戰(zhàn)中打出一個又一個勝仗的時候,會看到他們目標統(tǒng)一,彼此信任,相互補位。對于不同的問題,他們雖然會有爭論,但他們未來是創(chuàng)造出更加全面、多維的解決方案,真正做到了對事不對人。
總結來看,高效團隊是一個目標一致、堅持真理、行動統(tǒng)一的團隊。在過程中,為了達成最滿意的結果,他們會發(fā)揮各自的優(yōu)勢,充分的爭論。但是一旦形成決議,又能夠果斷的執(zhí)行。正如*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當中提醒我們,無不同意見就不做決策。而高效團隊一定是一個主動激發(fā)不同意見,用創(chuàng)造性解決方案去開創(chuàng)新局面的團隊。
轉載:http://www.alwinfield.com/zixun_detail/11603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