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程描述INTRODUCTION



日程安排SCHEDULE
課程大綱Syllabus
高效溝通沖突解決
課程背景:
管理者事務繁忙、要務緊急,為什么卻還要耗費大量時間與下屬頻繁溝通?
下屬不理解領導為什么總是百般刁難、萬般挑剔,不理解、不支持也不知道該如何配合工作?
為什么有的團隊士氣高漲、上行下效、高效執(zhí)行,有的團隊卻倦怠消極、氛圍古怪、執(zhí)行困難呢?
——問題往往不是出在管理水平上,而是出在溝通上。
**學府普林斯頓大學對一萬份人事檔案進行分析,發(fā)現(xiàn)“智慧”、“技術”、“經驗”只占成功因素的25%,另外75%則取決于良好的人際溝通。
哈佛大學就業(yè)指導小組調查結果顯示,在500名被解職的男女中,因人際溝通不良而導致離職的占82%。
如何提升員工的溝通能力?如何解決因溝通不暢所引起的人際沖突呢?
本課程通過概念篇、方法篇、策略篇、應用篇,將分別闡釋“溝通的障礙”、“溝通的方法”、“溝通的策略”、“談判的技巧”,讓學員在案例中反省自我、在討論中體察痛點、在演練中領會方法、在應用中提升能力,達到提升高效溝通和沖突解決的能力!
課程收益:
■ 溝通模型:用不同的模型建構溝通的方法,讓學員在實際的工作場景中依現(xiàn)實情況來調動溝通技巧和談判策略;
■ 溝通風格:了解并掌握上、下級的不同心理特征,建構并調整溝通風格,以適應不同的環(huán)境中處理溝通并使溝通順暢;
■ 關系融合:了解沖突產生的背景及相關的化解策略,快速化解沖突,實現(xiàn)團隊與個人協(xié)同價值;
■ 高效協(xié)作:通過討論、演練和溝通,提升團隊的高效溝通和協(xié)作能力,提升團隊協(xié)作能力和團隊凝聚力;
課程對象:中基層管理者、業(yè)務部、研發(fā)部、產品部、客服部、項目管理、職能部門
課程大綱
第一講:概念篇——為什么溝通如此重要
一、場景代入,明確背景
開篇活動:你說你畫
1、了解背景
2、溝通的本質
3、溝通的流程——四步
4、溝通的要素及影響因素
1)二要素
2)三因素
討論:你看到了什么
二、把握時機,預解沖突
1、談判的定義
2、談判的目的
3、談判的本質
案例:我們有什么期望
第二講:方法篇——如何溝通才有效
一、積極傾聽,建立信任
1、信任賬戶
1)四要素——真誠、可靠、融洽、承責
2)活動——你說我聽
2、積極傾聽
1)五層次
2)3F——Fact、Feel、Focus
演練:面對面談話
游戲:相互贊美,工作更需要快樂
二、轉換盒子,反饋為上
1、轉換盒子
1)定義
2)提問類型——開放式、封閉式
3)活動——“開放”比賽
2、回應反饋
1)四原則——及時、正確、客觀、充分
2)二澄清
3)三形式——正向、建設性、糾錯
演練:A故事B內容C情感
案例:主播的故事
第三講:策略篇——如何溝通更高效
一、風格偏好,調動三緯
1、四偏好——關系型、社交型、指導型、思考型
2、三緯
1)開放VS內斂
2)直接VS間接
3)感性VS理性
練習:怎么打動對方
二、洞察需求,雙贏談判
1、冰山需求——立場、利益、需求
2、五型處理——競爭型、回避型、妥協(xié)型、忍讓型、合作型
3、Satir——行為、情緒、觀點、期待、渴望
4、場景分析——八場景策略
案例:羅杰道森人質案
觀摩:女人永遠是*辯手
練習:5W2H咨詢模式(跨部門溝通)
1)兩部門之間,哪些是重要部門之間的活動?
2)這些活動彼此扮演何種角色?有多少人會受影響?
3)誰是我在組織內的內部顧客?誰是我的供應商?
4)當我在與內部顧客交往時,經常碰到哪類的障礙?
第四講:應用篇——如何談判才能雙贏
一、制定計劃,預想策略
1、計劃方案——設定目標、制定策略
2、團隊談判
1)角色設定
2)明確目標
3)營造氛圍
4)專業(yè)肯定
5)利用表演
討論:制定談判計劃和策略
二、操控現(xiàn)場,雙贏共識
1、過程四階
1)開場——關系優(yōu)勢
2)試探與確認——換字訣
3)檢驗與備選——“+-x/”
4)共識與跟進
2、共識方案
演練:“從沖突到共識”
復盤總結
高效溝通沖突解決
轉載:http://www.alwinfield.com/gkk_detail/277766.html
已開課時間Have start time
- 蔡柏玉
溝通技巧內訓
- 目標達成與協(xié)作溝通 曹勇
- 打破部門壁壘-跨部門溝通、 蔣麗娜
- 銷售360度內外溝通技巧 曹勇
- 《非暴力溝通》 張瑞陽
- 有效邀約與客戶拜訪溝通 曹勇
- 《高效溝通力實戰(zhàn)---對下 金宗杰
- 《可復制領導力》翻轉課堂— 李曉慧
- 《結構化職業(yè)能力》 職場人 吳昊(
- 四把鑰匙--團隊高品質溝通 程平安
- 高效溝通與問題解決 趙海云
- 高效率時間管理與團隊溝通技 李彥池
- 《行為風格辨識與管理溝通》 吳昊(